大家好,我是老周,做了5年平面设计、7年电商运营,从一个人扛起整个店铺,到带过十几人的团队,操盘过从几十万到上亿年销的店铺。今天不说那些高大上的PPT话术,也不谈什么“赋能”、“闭环”、“生态”这些虚的,我就用一个实战派运营者的视角,跟大家聊聊:天猫运营,到底在干些啥?
别听别人说什么“战略规划”、“顶层设计”,刚入行的时候我也被这些词唬得一愣一愣的。但干了几年你就知道,天猫运营,本质上是一场“数据驱动下的精细化作战”。每天睁眼,就是打仗。
一、流量:不是“引”,是“抢”!
很多人说运营要“引流”,但我更愿意说是“抢流量”。天猫的流量是有限的,平台把流量分给谁?谁更会玩规则、谁数据更好、谁更舍得花钱,流量就给谁。
免费流量:靠“算计”和“预判”
- 搜索流量:你以为就是堆关键词?错。我每天花2小时看“生意参谋”里的“搜索词分析”。比如,我卖猫粮,发现“幼猫粮 无谷”这个词搜索热度在涨,但竞争度低。好,立刻优化商品标题、主图(加上“无谷”标签)、详情页文案。一周后,这个词的自然排名从50名干到了第15名,每天多来30个精准客户。
- 推荐流量(猜你喜欢):这个最玄学?不,它看的是你的“点击率”和“转化率”。我的做法是:每周做一次“主图AB测试”。用直通车测图,两组主图,一组是产品图,一组是场景图(比如猫咪在吃饭),跑3天,点击率高的那组立刻换上去。转化率上去了,推荐流量自然就来了。
付费流量:不是烧钱,是“投资”
- 直通车:很多人只会“开车”,不会“看车”。我管直通车叫“数据探测器”。新品上架,先用低预算跑精准长尾词,看哪些词转化好。数据出来后,立刻把预算倾斜到这些词上。别在大词上死磕,ROI(投资回报率)才是王道。
- 超级推荐:这个适合做“收割”。比如,你发现有一批人加购了但没买,立刻用超级推荐定向投放,配合“限时优惠券”,把他们“捞”回来。我做过一次,加购未购买人群的转化率提升了25%。
活动流量:不是报名,是“搏命”
- 双11、618这些大促,你以为报名就完事了?太天真。平台给资源,看的是你的“历史表现”和“潜力”。我每年大促前3个月就开始准备:备货、谈客服外包、优化页面、做预售。小商家拼不过大品牌,但可以“快”和“准”。比如,大品牌主推高端款,我就主推性价比款,用价格和赠品吸引预算有限的客户。
二、转化:从“进店”到“下单”,每一步都在“算计”
流量来了,不等于能赚钱。转化率才是生死线。我常说一句话:“页面不是给人看的,是给人“下单”的。”
主图:前3秒决定生死
我的主图永远遵循一个原则:第一眼解决用户最大痛点。卖防晒霜?主图不是美女,而是“SPF50+ PA++++”的大字+“暴晒8小时不黑”的文案。卖锅具?主图是“一锅煎三蛋不粘”的实拍图。别搞艺术,搞“痛点”。
详情页:讲一个“信任故事”
很多人详情页就是堆参数。错。我做详情页,是按“用户决策路径”来设计的:
- 痛点刺激(夏天不防晒=变老+变黑)
- 解决方案(我们的防晒霜如何解决)
- 权威背书(检测报告、明星同款)
- 用户证言(真实买家秀+好评)
- 打消顾虑(7天无理由、过敏包退)
- 立即行动(限时优惠、赠品)
这一套下来,转化率至少提升15%。
评价和问大家:你的“免费销售员”
我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看“问大家”。有客户问“这款防晒会搓泥吗?” 我立刻让客服回复:“亲,我们做了测试,搭配XX品牌妆前乳不会搓泥,建议您……” 同时,让已购客户在评价里晒“不搓泥”的实拍图。把差评和质疑,变成你的信任资产。
三、数据:不是“看报表”,是“找病根”
很多人说“要数据驱动”,但怎么驱动?数据不是用来汇报的,是用来“找问题”的。
- 例子1: 有一天我发现店铺整体转化率下降了5%。不是着急,而是拆数据。发现是“新客转化率”暴跌,而“老客”基本稳定。问题出在新客!再拆,发现是“直通车”来的流量转化率低。再拆,发现是“大词”流量(如“防晒霜”)点击率高但转化差。结论:大词引来的都是比价的,不精准。立刻调整策略:降低大词出价,提高“精准长尾词”预算。一周后,新客转化率回升。
- 例子2: 一个爆款突然销量下滑。看数据,流量没变,但加购率降了。问题出在“加购”环节。检查页面,发现竞品在搞“买一送正装”,而我们是“送小样”。立刻调整活动,当天加购率回升。
数据就像体检报告,哪里指标异常,哪里就是病灶。
四、客户:不是“服务”,是“经营”
很多人觉得客服就是回消息。错。客户是资产,要经营。
- 会员体系:我设计的会员不是简单的“满1000升级”,而是“行为激励”。比如,写好评+晒图,立刻送10元无门槛券;邀请好友下单,双方各得50积分。让客户“动起来”,而不是躺着。
- 私域导流:包裹里放小卡片:“加微信,领5元红包+专属福利”。把天猫客户导到微信,做长期运营。一个微信好友,一年能产生3-5次复购,价值远超5元。
五、我的观点:运营的核心,是“平衡”
干了这么多年,我最大的感悟是:运营不是追求“最好”,而是追求“最优平衡”。
- 流量 vs 成本:花1万块能带来2万销售额,是赚;花5万带来6万,是亏。要算清楚账。
- 短期 vs 长期:大促冲销量,可以亏本清仓;但日常运营,必须保证利润。
- 平台规则 vs 用户体验:平台喜欢你天天搞活动,但用户讨厌“先涨价再打折”。要聪明地玩规则,但别伤品牌。
最后说两句,天猫运营,没有“银弹”,没有“秘籍”。它是一场持久战,靠的是每天盯数据、调细节、测方案、算成本。你可能觉得枯燥,但每一个爆款的背后,都是几百次AB测试、几千条数据的分析、无数次和美工、客服、供应链的“撕逼”。
如果你指望一个“运营妙招”就能逆袭,那我劝你趁早放弃。但如果你愿意沉下心,从每一个点击、每一个转化、每一个评价去抠细节,那这条路,虽然累,但走得踏实,也走得远。
我是老周,一个还在前线“打仗”的运营老兵,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