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小陈,一个在跨境电商行业摸爬滚打4年的运营,目前负责一个主打家居用品的亚马逊欧洲站店铺。很多人以为跨境运营就是“挂个链接、等订单”,但现实是——我们每天像陀螺一样转,而且转得有章法、有节奏、有目标。
下面这几件事,是我每天雷打不动、必须完成的核心工作内容。
选品:不是“我觉得好卖”,而是“数据告诉我能卖”
每天早上第一件事,不是看销售额,而是看选品工具(比如Jungle Scout、Helium 10)里的“新品机会榜”。我会筛选:
- 搜索量>5000,但竞争商品数<500;
- 价格区间在€25-€45之间(符合我们供应链优势);
- Review平均分>4.3,但头部卖家评分有下滑趋势(说明有替代机会)。
昨天我锁定了一款“可折叠硅胶沥水篮”,德国站月搜索量6800,头部卖家最近差评增多(抱怨“底部不稳”),我立刻让产品部打样,重点优化底部结构 —— 选品不是拍脑袋,是找“供需缺口”。
上架:Listing不是“填表”,是“写销售剧本”
下午2点,我和美工、文案开“上架会”。一个Listing,我要盯5个地方:
- 标题:核心关键词前置(如“Collapsible Silicone Dish Rack for Small Kitchen”),不堆砌;
- 五点描述:每一点解决一个客户痛点(“Saves 70% counter space”、“Dishwasher safe”);
- 主图:白底+场景图+功能图(必须有“折叠动图”);
- A+页面:用对比图展示“传统沥水架 vs 我们的产品”;
- 后台Search Term:埋长尾词(如“space saving dish drainer for apartment”)。
上架不是上传,是“埋钩子”。每一个词、每一张图,都要引导客户点击、停留、下单。
投广告:不是“烧钱”,是“买数据”
每天下午4点,是我“广告复盘时间”。我会看昨天的ACoS(广告销售成本):
- 如果ACoS>35%,立刻暂停或降竞价;
- 如果点击率高但转化低,换主图或调整落地页;
- 如果某个长尾词转化率好(比如“collapsible dish rack for rv”),单独开组,提高竞价。
我从不“全天候烧广告”,而是分时段、分词组、分国家测试。德国站晚上8点后CPC(单次点击成本)下降,我就把预算调到晚上 —— 投广告,本质是“流量采购+数据实验”。
盯物流:FBA不是“甩手掌柜”,是“库存战争”
每天下班前,我必看三张表:
- 库存周转表:哪些SKU库存<30天,要提前补货;
- 在途物流表:船期是否延误?有没有被海关卡住?
- IPI分数:低于400会被限制库容,必须清理滞销品。
上周,我发现一款“厨房计时器”库存只剩15天,立刻让物流部空运补货200件 —— 断货一天,排名掉一半,广告权重清零,半个月都拉不回来。
回评价:不是“客服”,是“危机公关+产品优化师”
我每天早上第一件事,是看“Feedback”和“Review”。
- 差评(1-3星):2小时内回复,私信道歉+补发,争取修改;
- 中评(4星):问“哪里不满意”,引导补充好评;
- 好评(5星):点赞+感谢,截图发给产品部做“买家秀”。
上周有个德国客户说“沥水篮底部有异味”,我立刻送测SGS,发现是新批次硅胶原料问题,马上召回并更换 —— 一个差评,可能毁掉一个Listing;一条好评,可能救活一个款。
算利润:不是“看销售额”,是“抠每一分钱”
每周五下午,是我“算账时间”。我会拉一张表,算清楚:
- 毛利 = 售价 – 采购价 – 头程运费 – FBA费 – 平台佣金 – 广告费
- 如果毛利<20%,立刻优化(换供应商、调价格、降广告)
- 如果某款连续2周ROI<1.5,下架或清仓
上个月,我发现一款“咖啡滤杯”毛利只有12%,原因是头程运费涨了。我立刻改用“海运+海外仓”模式,把毛利拉回28% —— 跨境运营,本质是“成本控制师”。
调策略:不是“执行”,是“动态博弈”
每周一早上,我会开“策略会”,调整三件事:
- 价格策略:竞品降价?我们跟还是不跟?(看利润率和库存)
- 促销策略:要不要报LD(Lightning Deal)?用Coupon还是Prime专享折扣?
- 流量策略:自然流量下滑?加投“品牌词”广告;广告流量太贵?优化Listing自然排名。
上个月,我发现竞品在法国站搞“买一送一”,我没跟,而是推“环保材质+终身质保”,反而吸引了一批高端客户 —— 策略不是复制,是“错位竞争”。